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标兵----李明举
发布时间: 2014-03-20 浏览次数: 326

现年40岁的李明举同志,19867月毕业于贵州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同年8月分配到遵义县尚嵇区农技站工作,19887月调至县农业局工作,中共党员,现任遵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他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岗位上18年来始终尽职尽责,始终坚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信心,以干农技推广工作为荣,潜心于农业技术的钻研、推广和应用,长期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为遵义县粮食生产的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任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近三年来,所在单位连续两年获全市农技推广工作先进单位,主持实施的优质油菜新品种杂选1号试验示范推广项目2003年度贵州省农业丰收计划二等奖,本人于20022003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年度岗位考核优秀。

  一、积极宣传贯彻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方针政策。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若干意见》(中央1号文件)出台后,贵州省委相继出台了1号文件、遵义市委出台2号文件、遵义县委制发了《关于切实做好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工作的实施意见》(县党发9号文件)。他为了认真宣传贯彻这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方针政策,自己带头并积极组织职工加强学习,吃透文件精神,同时将国家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翻印制成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易学易懂的宣传单(共1500份),分发到全县31个镇(乡)农技站,广泛宣传对发展农业生产的优惠政策。此外还深入到县级水稻、玉米示范点上千农户家中宣传政策、传授技术,给每一户农户送上一份宣传单,使国家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家喻户晓。20044月农业部春耕生产督查组到示范点上随机调查农民,被调查对象个个能回答出相关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

  二、围绕粮食增长点科学制定农技推广规划。他根据多年在农技推广工作中积累的经验、结合遵义县粮食生产的实际,寻求粮食生产新的增长点,科学制定了遵义县2004年至2010年农技推广规划,提出了2004年粮食生产的重点技术措施。将杂交玉米良种及其育苗移栽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为县内西北部山区六个镇(乡)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重点,制定了西北部六个镇(乡)2004—2010年农业技术发展规划,报县政府审核后由各镇(乡)在市县农技推广部门的协助下组织实施。他还深入到西北部的平正乡、松林镇召开技术培训会、耐心细致的向村干部和群众讲解杂交玉米的优点及育苗移栽技术,使山区广大农民积极推广应用杂交玉米良种及其育苗移栽技术,通过他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西北部六个镇(乡)2004年杂交玉米推广面积达4.65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83.1%,杂交玉米推广率较去年增长15.2个百分点,平均单产376公斤,比上年平均单产304公斤增长23.68%,使全县杂交玉米的推广率达95.6%,促进了全县玉米生产的平衡发展,2004年全县玉米总产达15.04万吨,比上年增2.4万吨,增幅18.94%,平均单产393公斤、比上年增长6.79%

  遵义县平坝地区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已全面普及,但水稻玉米种植密度小,是制约水稻、玉米单产提高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一情况,他制定了平坝地区提高水稻、玉米单产的栽培技术方案,提出了水稻移栽栽密度应在1.0—1.2万窝/亩、玉米移栽密度应在2700—4500/亩相关配套技术措施,印发技术资料到镇(乡)农技站,有针对性的解决技术问题。促进了全县粮食的大面积增产增收,2004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45.5万亩、总产24.4196万吨、单产536公斤,总产和单产分别比上年增加0.3万吨和12公斤,增长率分别为1.18%2.29%

  三、认真组织、参与、指导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2004年,组织、参与、指导实施:共引进杂交水稻新品种(组合)48个、杂交玉米新品种(组合)30个进行试验示范,实施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项目1265个试验点。直接主持、参与完成了10个水稻新品种三次重复区试1组,11个水稻新品种展示一组,3个水稻新品种示范,水稻生态旱育秧(沼渣沼液在水稻上应用)区试2组,水稻抛秧简比试验1,水稻免耕抛秧试验1个;玉米品种区试二组共17个品种(组合),宽厢宽带示范点2个;引进花生品种一个进行试种;10个主推杂交油菜品种示范及简比试验,杂交油菜渝黄一号示范点4个等试验示范项目,为稳定我县粮食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储备。通过新品种试验初步筛选出了一批有推广前景的水稻、玉米新品种(组合),如玉米新品种渝单8号、东单60等;杂交水稻新品种(组合)准两优527K2020、冈优2009Q1号等。上述试验示范工作,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四、以点到面推动高产、优质、高效粮食大面积生产。20043月,省农业厅确定贵州省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项目在遵义县实施,县农业局明确李明举同志为项目技术实施小组负责人。从3月份至10月份,他带头与项目实施小组技术人员一到巡回蹲在龙坪镇上水村、团溪镇生产村、南白镇青山村示范点上,吃在农家、住在农家,直接住在点上的时间达150多天,不辞辛劳、走村串户,白天到田间地头搞试验示范、实地指导群众生产,夜晚奔赴村组、农户家中,召开群众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作思想发动、开展技术培训和咨询等,全年开展技术人员培训26次,培训580人次,举办农民技术培训128次,培训农民1855人次,全面完成了示范点各项试验示范项目任务,示范点取得了明显的示范效果,受到省市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一)南白镇青山村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准两优527”百亩连片示范点效果显著。该点示范面积132亩,平均亩产741.9kg,比全县2004年水稻平均亩产531kg210.9kg,亩增值379.62元。927,省委副书记黄瑶率省农业厅、科技厅、贵州大学、省农科院、遵义市委市政府、市农业局、市农科所和县委县政府领导专家亲临现场验收,当天验收两块稻田平均单产达812 kg,参加验收的领导和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同时,著名世界水稻专家袁隆平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团溪水稻新技术综合示范点取得成效。示范区实际完成面积3017,其中核心示范带面积512.3亩。经县农业局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项目核心区及一般示范区分上中下三类田块进行测产验收,示范区3017.0亩,平均亩产609.2公斤,其中核心示范区512.3亩平均亩产655.6公斤。示范面积和单产指标均圆满完成项目任务。示范区平均亩产稻谷609.2公斤,其中,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稻谷655.6公斤,分别较当地常年水稻单产550公斤增产59.2公斤105.6公斤,增幅达10.8%19.2%;项目区共增产稻谷178606公斤,以当地稻谷市价1.80/公斤计,项目区1685户共增加收入32.15万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同时,在示范区配套实施的水稻新品种试验、水稻免耕秸秆还田抛秧栽培试验、沼渣沼液与常规施肥简比试验、沼液浸种及其不同浓度喷苗试验等达到了试验目的。

  (三)龙坪玉米新技术示范点取得了较好的增产增收效果。经验收:项目区平均单产510.9公斤,比计划单产指标450公斤110.9公斤,比当地农民常年玉米平均单产380公斤增长31.8%,当地农民纷纷要求继续在该村搞示范。示范区实施的10亩玉米宽厢宽带套作辣椒试验示范研究:玉米平均单产459.5公斤、超计划单产(400公斤/亩)59.5公斤、超14.9%;辣椒平均单产56.3公斤、超计划单产50公斤12.6%,按当年当地市场价计算、平均亩产值达1131.6元,获得了较好的增产增收效果,为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收入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子。

  五、认真组织实施、较好地完成了省市下达的农技推广项目任务

  (一)认真完成省下达的粮食增产工程任务。他编制了贵州省粮食增产工程项目—“20万亩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项目实施方案“26万亩玉米增产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并在全县组织实施,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水稻旱育稀植增产技术项目,实际完成面积22.64万亩,超计划任务13.2%,项目区水稻平均单产612.5公斤,全面完成了项目的各项目标任务。玉米增产工程项目,实际完成面积28.9万亩,超计划任务11.2%,项目区玉米平均单产达416公斤、比计划单产增长23.3%

  (二)主持完成了贵州优质稻示范项目。面积1.1468万亩,平均亩产517.6公斤,亩产值1023.64元,比全县水稻平均亩产值955.8元亩增67.84元,增长7.1%,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主持完成了玉米宽厢宽带示范项目。面积1.6851万亩,平均亩产值1436.78元,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结构调整项目—10万亩"遵玉系列"杂交玉米技术应用。实际完成面积11.8万亩,平均单产达510.8公斤13个镇共办示范点3000亩,平均单产657.7公斤,比计划单产亩增107.7公斤增长19.58%

  (五)组织完成水稻抛秧及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项目。任务2.2354万亩,平均单产552.3公斤,比全县水稻平均亩产增长3.04%,每亩节省劳动力3.5个、折款60元、节省畜力折价50元、增加除草剂投入15元,每亩增收节支达134.34元,项目累计增收节支300.3万元,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六)主持推广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项目。面积15.2万亩,平均亩产421公斤,比全县玉米平均亩产393公斤增产7.1%

  (七)完成了贵州省2003-2004年度100万亩脱毒马铃薯高产示范示范项目。面积5.7万亩,超计划任务14%,项目区马铃薯平均亩产1438公斤,超计划指标(20%8.6个百分点,比全县马铃薯平均单产1174.5公斤亩增产263.5公斤,增长22.4%